丹麦的无政府与政府7 • 碎雨敲打下的哥本哈根

Sunday, August 7, 2011
出了丹麦国会大厦克里斯蒂安堡那座大石门,带队的老师说离大巴五点开车回奥胡斯还有一个半小时,剩下的时间自由活动。许多对哥本哈根不陌生的同学三三两两自己去转街,而余下的人则更愿意省心地跟着几位老师走走。

此时的哥本哈根满城飘洒着细碎、绵密的淫雨,虽然不甚大,却也半点没有要打住的意思。路面湿漉漉的,但并不泥泞,大部分习惯了阴雨天的当地人并不把它当回事。为了保险起见还将单反收入双肩背中,边一紧一慢地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队伍后面,边用卡片机随手咔嚓着,默默品味生熟相间的哥本哈根。

没走出多远就来到了哥本哈根一处在游客中最具人气的地方——新港(Nyhavn)。

P1




如果说硬要在哥本哈根也找到一个类似“渔人码头”的地方消遣一下,那一定就是新港了。

这里是一条不宽的水巷,一侧的港湾里泊着中世纪风味十足的帆船;一侧沿街开满了各式餐馆和咖啡座,两侧十七世纪遗留下来的老建筑无一不是充满典型的北欧风情。别看今天座位上稀稀拉拉,天气晴好的旅游季节这里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真是到了一座难求的地步。

新港一带丹麦和挪威国王克里斯蒂安五世于1670-73年间开发建造。当时他动用了大量在1658年-60年丹瑞战争中俘获的瑞典战俘为哥本哈根建造了一个新门户,自此这里成为贸易商船的水手、渔船的渔夫以及醉汉和妓女云集的热闹之处。值得一提的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曾在这里居住生活了十八年之久,很多创作灵感兴许都是从这里发掘的吧。这一点使人想起中国的人民作家老舍先生。

二战后新港基本失去了实用的作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当地成立了一个“新港协会”(Nyhavnsforeningen),开始对新港地区进行开发利用,1977年这里被打造成一座露天的老式帆船和码头博物馆,从此重新聚起了人气。
P2




帆船博物馆收集到的藏品大都生产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之间,所以看上去并不十分老旧,但所营造出的跨世纪的气氛足以为游客们大增食欲。阳光下,伴着一杯啤酒或咖啡,可以轻易消磨上几个小时。
P3




被细雨淋湿的铜像,路人的身上也比他干不了多少。
P4




见到老式的幌子必然要捏下一张
P5




喷水池背后隔海的新式建筑据说是新建的国家歌剧院,可惜天气不佳,懒得走过去好好拍几张。
P6




从正对着上图喷水池的一条街巷走进去就来到了现今丹麦女王居住的正宫——阿美琳堡宮(Amalienborg Slot)
P7



网络资料:

阿美琳堡王宫位于哥本哈根市区东部欧尔松海峡之滨,是丹麦王室的主要宫殿。丹麦女王伉俪每年多半时光在这里度过。

十八世纪中叶,王宫位于克里斯钦堡内。在规划阿美琳堡宫所在地的城区时,菲特烈五世国王决定在这里建造一个新的中心。为此,他把这块地皮赠送给丹麦的四大贵族,要求他们必须在此各建一座外观完全相同的宫殿。该宫殿由最著名的建筑师尼古拉•伊格维(Nicolai Eigtved)设计,并要为国王塑制一座骑马铜像。经过紧张的施工,四座宫殿在1754年至1760年期间相继建成。根据设计,这四座宫殿的前面形成了一个八边形广场。1768年请法国雕塑家萨利(Saly)制作的菲特烈五世国王的骑马铜像被安放在广场中央。当时,宝隆洋行还用对华贸易赚取的金钱,为铜像修建了围栏。后来,这四座宫殿曾几易其主,但一直由贵族居住。1794年克里斯钦堡被大火焚毁,王室决定移驾阿美琳堡四宫殿。自那以后,此处一直是王室的住所。现在,每当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住在王宫时,其所在的建筑物上便会升起丹麦国旗。


个人觉得这座王宫也没什么看头,比起英国的白金汉宫来更是小巫见大巫。好在正好赶上卫兵换岗仪式,于是多停留了五分钟。


P8

P9




注意看,卫队中还有一位黑人的面孔,丹麦已经是一个多种族、多肤色的国家了。

P10




换岗完毕,卫兵精神饱满地守卫着自己的岗位。

P11




广场中央菲特烈五世国王的铜像正在维修中,周围“用对华贸易赚到的钱”所修建的围栏也不得见。


P12




这天旗杆上没有悬挂丹麦国旗,说明女王不在宫中。

P13




冷清的广场上空无一人,碎雨在方石地上无声地敲打着。

P14




离开阿美琳堡宫后,老师们穿大街过小巷地开始寻找著名的哥本哈根“圆塔(Rundetårn)”。

P15




好不容易找到了,这座克里斯蒂安四世国王遗留下的著名建筑已经被周围的建筑所淹没。

P16




网络资料:

圆塔坐落在首都哥本哈根市中心,建于1642年克里斯蒂安四世统治时期。克里斯蒂安四世(1577-1648年)为丹麦和挪威国王,喜建筑,有“国王建筑师”之称。

圆塔高36米,直径15米,当初作为三一大教堂的一部分而兴建。克克里斯蒂安四世修建这座建筑的目的是与大教堂以及图书馆和天文饮台构成一组综合建筑群。塔内有螺旋通道直抵塔顶。1716年,俄国沙皇彼得大帝访问哥本哈根时曾与其皇后卡特林娜登顶游览。
圆塔是克里斯蒂安四世国王的杰作之一,他当时致力于把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建成北欧地区最美丽和最举足轻重的一个大都市。处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克里斯蒂安四世国王在丹麦历史上的地位无人能比,他为哥本哈根留下的胜迹比比皆是,且令人称道。

克里斯蒂安四世国王执政初期就规划了哥本哈根城市新区克里斯蒂安港及其周围的许多建筑物和城堡,而这些城堡和建筑物今天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在为哥本哈根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这些建筑和城堡包括:茹森堡、证券交易所以及远在北西兰岛的菲特烈堡宫。

圆塔教堂位于一个古老的拉丁派建筑群中间,是这些建筑物中最不能忽略的一个,构成了哥本哈根老城区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圆塔于1637年破土动工,建成于1642年。而先于圆塔被设计规划的教堂本身直到1656年才告竣工。圆塔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圆塔和教堂钟楼。外形粗短的圆塔配以每隔一刻钟报时一次的红顶伏卧式教堂钟楼,互为衬托、交相辉映,充分体现了克里斯蒂安四世国王在建筑设计方面的高深造诣。圆塔既为教堂的正门,又被用做天文观测台,同时还是建造在巨大的教堂顶楼的大学图书馆的入口。登上圆塔顶楼,可以俯视哥本哈根全城风光,美不胜收。 圆塔于1861年结束了其作为天文观测台的使命。发生于1728年的哥本哈根大火毁坏了教堂和图书馆的一部分。圆塔由于质地坚硬,幸免于火灾。

圆塔是欧洲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天文台,它作为专业天文台由哥本哈根大学一直使用至1861年。现在,天文台依然在晴朗的夜晚普通对市民开放,人们可以登上圆塔顶端使用现存欧洲最古老的天文台观测星空。白天,天文台不开放,人们可以通过顶楼的天台瞭望哥本哈根全城的建筑,瞭望台的各个方向悬挂有指示远处建筑物的地图。


P17



P18



P19




圆塔的入口,入内登顶的门票为20丹麦克朗,这天因临近闭馆大家放弃了入馆参观。

P20



圆塔无疑给安徒生留下的印象也极为深刻,据资料说他在童话《打火匣》(Fyrtøiet)中有这么一句:三只狗中最大的那只眼睛有哥本哈根的圆塔那么大……。

这篇童话收集在叶君健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一•海的女儿》(上海译文出版社)中第一篇,叶老翻译的原文中“圆塔”一词出现了三次:“可是,如果你想得到金子铸的钱,你也可以达到目的。你拿得动多少就可以拿多少——假如你到第三个房间里去的话。不过坐在这儿钱箱上的那只狗的一对眼睛,可有‘圆塔’那么大啦。……随后他就走进第三个房间——乖乖,这可真有点骇人!这儿的一只狗,两只眼睛真正有‘圆塔’那么大!……忽然三只狗儿都跳出来了——一只有茶杯那么大的眼睛,一只有水车轮那么大的眼睛——还有一只的眼睛简直有‘圆塔’那么大。”。



其他与圆塔有关的趣闻:

5505号小行星以圆塔(Rundetårn)命名。1902年俄国沙皇彼得大帝曾骑马沿着旋转楼梯登顶。




十七世纪的雕塑如此完美地保存到现在很不容易

P21




P22




三一教堂的侧面

P23




塔内一楼内景

P24




圆塔附近的建筑

P25



P26




几处哥本哈根的重要景点就这么敷衍了事地一带而过,有点于心不忍。这次不算数哈,以后有机会再访时拍了好片子再好好叙说吧。



往回走时路过一家较大的面包店,老师进去买点心,正好站在出窗外拍几张丹麦的各式面包。

P27




很多黑面包上都镶满了各种五谷杂粮和瓜子、芝麻干果等。

P28




白面包在丹麦身价很低,只有这样的才算有姿色、引人食欲,最主要的是顶饱,丹麦人讲究实惠嘛。

P29




近40元人民币一根,哥本哈根的物价水平不低吧,很多欧洲其他国家过来的人都说贵,除了挪威以外。

P30



P31



P32




不能再看了,貌似已经被骑警老爷盯上。

P3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450bd301017c1l.html?tj=1

如果你喜欢觀看本文章,
請 「讚好」或「留言」。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